将星陨落
元封五年(前 106 年),深秋的寒意仿若一层冰冷的纱幕,沉甸甸地笼罩了整座长安城。那寒风恰似刀刃般凛冽,呼啸着刮过每一寸街巷,发出尖锐的嘶吼,似在宣泄着满心的悲戚。街边的树木早已褪去了葱郁的华裳,枯黄的树叶在狂风的裹挟下瑟瑟发抖,苦苦挣扎,旋即被无情地卷上半空,又似折翼的飞鸟般无力地飘落,层层叠叠地铺在冰冷的石板路上,给这座原本繁华热闹的都城添了几分萧瑟与凄凉。
冷风萧瑟,苍穹之上乌云如墨,翻涌集聚,层层堆叠,密不透光,仿若连老天爷都在悲恸呜咽,不忍目睹即将发生的人间惨事。日光拼尽全力,也只能在乌云的缝隙间透出几缕微弱光芒,转瞬便又被吞没,天地间都弥漫着一股哀伤到极致的气息,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。就在这般凄寒的时节,大汉的一代战神卫青,这位曾在沙场上叱咤风云、战功赫赫,令匈奴闻风丧胆的传奇人物,终究没能敌过岁月无情的侵蚀与病痛残酷的折磨。他卧于病榻之上,身形日渐消瘦,往昔英挺矫健的体魄被病魔啃噬得千疮百孔,尽管强撑着最后一丝气力,却依旧无法扭转命运的齿轮,溘然长逝,生命的烛火悄然熄灭,世间从此少了一盏守护大汉的明灯。
消息仿若一道晴天霹雳,刹那间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传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、朝堂内外。街头巷尾,百姓们正沉浸在各自忙碌的生活里,讨价还价的喧闹声、孩童的嬉笑声此起彼伏,刹那间却戛然而止,仿若时间都凝固了一般。紧接着,仿若炸开了锅,引得无数人惊愕悲叹。集市上,贩夫走卒们正忙着招揽顾客、搬运货物,听闻此讯,手中的扁担 “哐当” 一声落地,竹筐倾倒,货物 “哗啦” 一声散落一地,他们却全然顾不上收拾,呆立当场,瞪大了双眼,满脸的不可置信,继而眼眶泛红,泪水夺眶而出;作坊里,工匠们手中的锤子、凿子悬在半空,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瞬间停止,他们仿若被施了定身咒,呆立原地,目光空洞却又透着无尽哀伤,眼眶瞬间泛红,滚烫的泪水簌簌落下,打湿了脚下的土地;学堂中的孩童们,正摇头晃脑跟着先生诵读经典,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打断,稚嫩的小脸上满是懵懂与哀伤,年纪稍大些的孩子,已然知晓卫将军于大汉的重要意义,眼眶蓄满泪水,咬着嘴唇强忍着不哭出声。
百姓们自发停下手中活计,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来,街头巷尾聚集成群,皆面露哀戚之色。女人们用手帕轻掩面庞,双肩微微颤抖,压抑的哭声从指缝间溢出,如泣如诉;男人们则眉头紧锁,双手握拳,重重地叹气,满腔悲愤却又无从宣泄。他们交头接耳间,满是对这位护国英雄离世的惋惜与不舍,言语中尽是对往昔卫青保家卫国的追忆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,拄着拐杖,老泪纵横地哭诉:“卫将军走了,往后匈奴再来侵扰,可怎么办哟!咱这安稳日子,可都是将军拿命换来的呐!” 旁边的年轻后生也红着眼眶附和:“是啊,多亏了卫将军,咱们才能过上安稳日子,老天爷咋就这么狠心,把他给收了呢!”
朝堂之上,气氛更是凝重得仿若能滴出水来。一众大臣听闻消息,亦是眼眶泛红,平日里稳重自持、喜怒不形于色的他们,此刻也难以抑制心头的悲恸。往昔随卫青征战的老将们,更是老泪纵横,泣不成声,身形摇摇欲坠,需旁人搀扶才能勉强站稳。他们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大漠风沙里与他并肩作战的热血往昔,那一幕幕场景,仿若昨日之事,清晰得刺痛人心。冲锋时,卫青一马当先,胯下战马嘶鸣,银枪挥舞,寒光闪烁,锐不可当,好似天降战神,带领他们冲破匈奴的重重防线,马蹄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;营帐中,卫青挑灯夜战,昏黄的烛火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庞,他对着地图蹙眉沉思,手中的笔不时圈点、勾画,谋划着一场又一场精妙战局,直至夜深人静,营帐外唯有风沙呼啸;庆功宴上,卫青开怀大笑,大碗喝酒,豪迈之气尽显,与将士们勾肩搭背,共享胜利的喜悦,那爽朗的笑声仿若还在耳边回响。那些鲜活的画面,此刻却成了最戳心窝的利刃,每回忆一次,心中的伤痛便加深一分。
彼时,汉武帝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,御案上堆满了各地呈上的公文,竹简堆积如山。他眉头微蹙,神情专注,手中朱笔沙沙作响,全神贯注地批注着军国要务,时而沉思,时而奋笔疾书。突然,贴身内侍匆匆而入,脚步慌乱,扑通一声跪地,身子颤抖得厉害,颤声禀报道:“陛下,卫将军…… 他,他去了!” 汉武帝仿若遭了雷击,手中朱笔 “啪嗒” 一声掉落,溅落几点朱砂,仿若心头滴落的鲜血。他呆愣良久,身形仿若石化一般,一动不动,唯有嘴唇微微颤抖,眼眶渐红,溢出丝丝泪光,那泪光在眼眶里打转,却倔强地不肯落下。许久,他才喃喃自语道:“卫青啊卫青,你竟舍朕而去,往后这朝堂、这边疆,朕该倚重谁啊?” 往昔卫青陪他熬过无数个殚精竭虑的日夜,夜深人静时,二人常秉烛夜谈,御书房内烛火摇曳,映照着两张严肃又专注的面庞。他们一同商议军国大事,卫青总能凭借敏锐的军事洞察力与沉稳的处事风格,切中要害,给出绝佳建议,为大汉的开疆拓土、稳固山河倾尽全力;战场上,卫青更是冲锋陷阵、指挥若定,身披厚重铠甲,迎着匈奴的凶悍铁骑毫无惧色,屡次击退匈奴,护得大汉安宁。这份情谊与功绩,沉甸甸地压在汉武帝心头,如泰山般难以撼动,成为他余生都无法释怀的执念。
为纪念卫青那足以彪炳千秋、震古烁今的赫赫战功,汉武帝满心悲恸之余,更是怀着十二分的敬意与追思,决意倾尽举国之力,为这位肱股之臣操办一场盛大庄重、空前绝后的身后之事。消息一经传出,整个宫廷乃至长安城都沉浸在凝重哀伤的氛围之中,人人皆知,大汉要送别一位无双战神,一位守护山河的传奇英雄。
那几日,汉武帝食不甘味、夜不能寐,时常独坐在寝宫的床榻边缘,眼神空洞却又透着无尽的落寞,仿若丢了魂一般。到了夜晚,万籁俱寂之时,他索性起身,在寝宫那略显昏暗的烛火映照下,来回踱步,沉重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宫殿内回荡,恰似他此刻杂乱无章的心绪。他脑海中翻涌不息,不断思索着究竟要如何做,才能给予卫青最尊崇、最妥帖的礼遇,方能配得上他为大汉倾尽所有的一生。每一个念头闪过,汉武帝都会细细咂摸、反复权衡,生怕有所疏漏,辜负了卫青的功绩与忠心。
一番深思熟虑、辗转难眠之后,汉武帝终于拿定主意。天刚蒙蒙亮,他便强打起精神,端坐于御案前,提起朱笔,刷刷写下一道道圣旨。圣旨一下,快马加鞭送往全国各地,各地官府不敢有丝毫懈怠,迅速张贴榜文,广召天下能工巧匠。一时间,声名远扬的石匠、木雕师傅、泥瓦匠人等,纷纷放下手中活计,怀揣着对卫青的敬仰,背上行囊,从四面八方赶来,汇聚一堂。这些匠人们,皆是行业翘楚,有的曾参与修建巍峨宫殿,手艺精湛得能让砖石 “活” 起来;有的精于雕琢,能在方寸之间展现山河万象。
工匠们领了御旨,不敢耽搁,即刻日夜赶工。依照汉武帝的要求,他们要雕琢出一座庐山(一说卢山 [120])形状的墓冢。那庐山,可是闻名遐迩的名山胜地,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。它巍峨耸立,直插云霄,山间云雾缭绕,仿若给整座山披上了一层薄纱,如梦似幻,仿若人间仙境。诗仙李白曾游历至此,不禁赞其 “庐山秀出南斗傍,屏风九叠云锦张”,寥寥数语,便将庐山的壮美风姿勾勒得淋漓尽致,足见其超凡魅力。如今要将这般美景化作墓冢,难度可想而知,但匠人们毫无怨言,一心只想打造出契合卫青威名的长眠之所。
为求逼真,工匠们精雕细琢,力求还原庐山的每一处奇峰峻岭、每一道幽深峡谷。他们以坚硬似铁的花岗岩为骨,匠人们抡起大锤,一下一下砸向石料,火星四溅,再用凿子细细雕琢,一点点勾勒出山的轮廓,冷峻而坚毅,仿若卫青战场上的英姿;以细腻肥沃的土壤为肉,填上土后,还精心夯筑、平整,使其稳固扎实;最后再植上青松翠柏,这些树苗皆是精心挑选,棵棵生机勃勃,栽种时,匠人们小心翼翼,浇水施肥,呵护备至,让整个墓冢生机盎然。耗费无数人力、物力,耗时数月之久,这座独一无二的墓冢终于大功告成。日光洒下,映照其上,熠熠生辉,仿若卫青的英灵并未远去,依旧身着铠甲,手持长枪,威风凛凛地守护着大汉的每一寸山河。
汉武帝望着落成的墓冢,心中稍感慰藉,可眼中的哀伤却未曾褪去分毫。他又亲赐谥号为 “烈”,此字取自《谥法》“以武立功,秉德尊业曰烈” 之意,可谓字字珠玑,精准概括了卫青的一生。“以武立功”,恰如其分地彰显了卫青一生南征北战、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。想当年,收复河南地时,卫青当机立断,率大军星夜兼程,将士们不眠不休,脚下的马蹄扬起滚滚烟尘,仿若一条钢铁洪流在夜色中奔涌。抵达战场时,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匈奴面前,匈奴人还在睡梦中便被喊杀声惊醒,慌乱间仓促应战,被打得措手不及,卫青一举夺回大片肥沃疆土,让大汉百姓自此有了安稳的栖息之所;奇袭高阙,他巧用计谋,派出小股部队佯装败退,引得匈奴主力追击,实则大军迂回穿插,如鬼魅般直击敌军要害,敌军阵脚大乱,望风而逃,令匈奴闻风丧胆,威名远扬;漠北决战,更是他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,茫茫大漠中,狂风呼啸,沙砾如暗器,打在人身上生疼。卫青却稳坐中军帐,指挥若定,麾下铁骑训练有素,听令而动,如钢铁洪流般碾碎匈奴主力,匈奴精锐死伤无数,元气大伤,自此远遁,再不敢轻易觊觎大汉边疆。桩桩件件,皆是不世之功,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,撑起了大汉的半壁江山。
“秉德尊业”,则凸显他品性高洁,心怀赤诚。卫青虽战功赫赫、权倾朝野,手掌重兵,朝堂之上一呼百应,可他从未有过一丝僭越之心。平日里,他谦逊有礼,对待同僚温和友善,从不恃才傲物;面对赏赐,他也总是推辞再三,只取所需,将多余财物分给麾下将士。他从不结党营私,心怀二意,一心只为大汉江山社稷,朝堂上下无不对他敬重有加,民间百姓更是将他视作守护神,口口相传他的英勇事迹,赞誉之声不绝于耳。
下葬当日,天色阴沉得厉害,铅云低垂,仿若要压到地面上来,狂风裹挟着丝丝细雨,打在人脸上,冰凉刺骨,似是老天也在一同默哀送别。送葬队伍浩浩荡荡,自长安城绵延至茂陵,仿若一条蜿蜒的白色巨龙,一眼望不到尽头。士兵们身着素服,铠甲蒙霜,平日里矫健的步伐此刻沉重得仿若灌了铅,每一步落下,都仿若踏在众人的心尖上,发出沉闷声响;枪戟低垂,寒光黯淡,失去了往日的锐利,尽显哀伤之意。百姓们自发夹道相送,哭声震天,人群中,有人高举着自制的白花,那白花用素纸精心折叠而成,寄托着满心的哀思;有人手捧祭品,或是自家新蒸的馒头,或是刚摘的果蔬,纷纷敬献于路旁,祈愿卫青英灵安息。
汉武帝身着素色龙袍,褪去了往日的威严与奢华,满脸悲戚,眼眶红肿,身形略显佝偻,全然没了往昔君临天下的霸气。他亲率皇室宗亲、朝堂重臣,一路护送灵柩至墓冢前。到达墓冢时,众人停住脚步,现场一片死寂,唯有风声呜咽、哭声低吟。汉武帝站在墓前,久久凝视,眼眶,视线仿若被墓冢牢牢吸引,难以移开。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卫青的音容笑貌:朝堂上,卫青一袭戎装,英姿飒爽,汇报军情时条理清晰、沉稳大气;营帐里,二人促膝长谈,谋划战局,卫青目光如炬,见解独到。许久,他才轻声呢喃:“卫爱卿,你安息吧,你的功绩,朕永记于心,大汉永记于心,后世亦会传颂不绝。” 而后,缓缓洒下手中一把黄土,那黄土随风飘散,尘埃落定,一代名将就此长眠。
可卫青的故事、他的精神,却如这墓冢旁的松柏,四季常青,扎根于大汉土地,流传于千秋万代。后世的将领们每每提及卫青,无不心生敬仰,以他为楷模;热血青年听闻他的事迹,更是热血沸腾,怀揣报国之志,奔赴保家卫国的征程,渴望能效仿卫青,建功立业,守护家国安宁。岁月悠悠,他的英名始终熠熠生辉,永不磨灭。
(http://www.qutxt.com/book/A7SR.html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qutxt.com。趣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qutxt.com